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日期:2010/09/28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癌症死亡率為第四名,台灣頭頸癌腫瘤醫學會理事長、署立台南醫院院長蔡森田醫師表示,頭頸癌患者多以中下階層為主,易多半謀生不易,肩負沉重經濟壓力。台大醫院耳鼻喉科婁培人醫師指出,臨床上常看到許多頭頸癌患者因擔心手術影響外觀、行動而逃避就醫,因此整體頭頸癌患者5年存活率大約只有5成左右。
婁培人醫師解釋,台灣目前在局部晚期的口腔癌、下咽癌及喉癌的治療方式多以手術切除為優先,輔以化學治療、放射治療,但手術切除後,喉部與臉部出現毀損、容易造成患者不易發聲或進食困擾,生活品質變差,同時因患者以中下階層為主,罹患頭頸癌後謀生不易,加上經濟壓力,使得頭頸癌患者比起其他癌症有著更高比例的憂鬱症傾向,自殺或舉債度日者更不在少數。
許多患者因為害怕影響外觀和生活品質,只願接受放療或化療等,甚至拒絕接受治療。頭頸癌患者治療之路很辛苦,若不開刀直接做化、放療,會有口腔黏膜炎、唾液減少、吞嚥困難、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甚至感染等副作用。
健保局於10月1日修正原98年設定的條文,局部晚期之口咽癌、下咽癌及喉癌患者如果符合以下一項條件,包括年齡大於70歲、肌酸酐清除速率小於50毫升/分鐘、聽力障礙者或無法耐受鉑類藥物化學治療,健保就會給付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標靶藥物與放射線療法合併使用,醫師指出,推測約有200位患者受惠。
婁培人醫師提醒,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最常見的副作用為輕微不舒服、發燒、頭痛以及痤瘡樣紅疹,而傳統化放療(CCRT)只有4-7成病患能接受完整療程;標靶藥物的合併放療有9成病患都能接受完整療程。另外,這種標靶藥物的作用機轉與病患的免疫力有關,當病患用藥後臉上冒出越多青春痘,治療效果越明顯,這種現象可能和藥物免疫機轉有關。
傷心的病患家屬.被台?醫院的頭頸腫瘤醫師.主治一年的醫師.被他拋棄在急診暫留區六天都不管我們...........甚至花了近百萬做從英國引進的治療.一切等於0.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