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四十多歲的甲先生,於2007年被診斷罹患肺癌第三期(3B),由於已經是晚期,癌細胞侵犯到氣管及食道等部位,無法進行手術治療,必須先以化療來控制,幾年前他因為自行創業,身負重任,許多事要親自處理,往返公司與醫院就 花費甲 先生許多的時間,而且注射之化學藥物經常副作用較大,有數次還因副作用而影響處理事情的專注度,著實讓甲先生身心俱疲。
直到後來,得知目前有口服劑型的藥物,用藥時可以自行在家服用,回醫院複診時在醫師決定需要時只要加打鉑一種藥物,停留在醫院的時間縮短,不僅省下時間與金錢,副作用也較低,服用數個月後,腫瘤逐漸變小,便進行手術切除,術後甲先生也繼續服用口服劑型的藥物來控制病情,甲先生表示口服劑型的服用方式就像治療感冒一樣方便,不只心情變輕鬆,對於術後的治療生活品質也大大的提升。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承正醫師表示,過去傳統治療選擇較少,效果也較差,大都以針劑的方式服用,除了病人要定期到醫院打針,而治療時間也較長且副作用較大,常常會出現噁心、腹瀉、掉髮及手腳發麻等副作用,還有血球下降的現象也較明顯,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讓患者受到煎熬比例較高。
肺癌的治療過程中,化療一直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用於術前或術後的輔助治療。戴承正進一步說明,目前輔助治療可用於第一期(1B)及第二期( 2A )以上的患者,在用藥的選擇上,可選擇的藥物包括紫杉醇、吉西他濱和長春花生物鹼等,就副作用而言,過敏問題是太平洋紫杉醇的副作用之一,而紫杉醇類藥物的明顯副作用是有神經病變、噁心和掉髮等,不過因以前健保給付吉菲特尼等標靶藥物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必須用過紫杉醇類,因此若要合乎健保規範勢必需用此類藥物,吉西他濱則較溫和。目前大部分劑型以針劑為主,少數為口服劑型,相對於其他藥物的好處是減少用藥感染及併發症的風險,副作用較小,少數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或腹瀉等現象。未來癌症醫療的趨勢應該是會大量使用口服藥物。
戴承正指出,過去口服抗癌藥物尚未問世之前,六、七十歲以上的患者不太能夠承受傳統化療的副作用,但近幾年醫藥的進步,口服效果不但不輸針劑,還可免除患者的皮肉之苦,副作用也不如過去嚴重,由此可知,口服抗癌藥物不但提高患者的接受度,也因方便性甚至讓患者可以有機會像治療感冒一樣便利,除了提供患者多一項治療選擇外,還可回歸至正常的生活。
中時健康 記者王國強/台北報導
引自:中時健康
http://health.chinatimes.com/blog/lungbreast/index_at160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